近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2024 年“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此次活动,经学校遴选推荐、省教育厅专家评审,我校获得生涯规划指导典型案例1项,研学实践典型案例1项,“访家之路”典型案例1项,1名本科生获“江苏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荣誉称号。
“苏乡永助”资助育人主题活动由省教育厅主办,旨在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与成效,已连续开展了5年,今年共有省内170余所本专科院校参与,报送案例680个,参评人数450余人。在此次活动中,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学生踊跃参与,培育和发掘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可借鉴的资助育人优秀案例.
学校将以此次获评为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资助育人理念,丰富资助育人内涵,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打造资助育人工作品牌,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典型案例及撰写者简介:
“希望—行动”理论视角下构建“‘医’路相伴生涯发展训练营”
利用“希望—行动”理论开设“医”路相伴生涯发展训练营,旨在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专业化、精准化、过程化地“一对一”生涯规划和就业发展的定位帮扶,实行“一生一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能力提升档案,一对一开展个案帮扶指导,并长线持续跟进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织紧重点帮扶兜底网;后期筛选与帮扶对象就业意向匹配度较高的优质岗位,精准推荐,帮助他们顺利毕业、找到合适的工作。
撰写者:傅怿辰,第一临床医学院辅导员。她成立“医”路相伴生涯发展训练营,旨在个性化、全过程给医学生提供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她努力将实际问题转化成科研成果,在学生党建、生涯规划等方面先后发表省级论文4篇,获得“江苏省外国文教专家管理工作先进个人”、“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第一名”、“校辅导员风采大赛第一名”等省级、校级奖20余项,主讲《南医幸福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护”梦启航 “青”暖桑榆
为更好发挥护理专业作用,引导同学将所学运用于社会所需,传承南丁格尔精神,项目将实践内容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依托学院南丁格尔养老照护志愿服务队伍,以老年人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搭建“学院领导+专业课教师+学工教师+受助学生”的实践队伍,聚焦受助学生的素质拓展、专业提升、成长引领,以“参加一次志愿活动、进行一次社会实践、践行一次感恩行动,开展一次交流分享”的实践内容,组织受助学生开展专业性、持续性的综合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撰写者:张晓路,护理学院辅导员。2021年入职以来,她秉持“博学慎行,明德兼爱”的院训精神,聚焦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精准化新路径,构建形成“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资助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曾获江苏省辅导员工作案例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活动先进工作者、南京医科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
万里访家架心桥,绘就“医科”同心圆
自2018年起,她踏上奔赴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的家访征途,巧用“望闻问切”方法开展家访工作,编织民族团结与家校共育的暖心故事。“望”成长轨迹,万里奔赴;“闻”家长心声,耐心聆听;“问”生活实情,筑牢共育根基;“切”症结难题,完善帮扶机制。六载不懈,收获斐然,40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斩获各类奖学金、荣誉称号,诸多学子考入名校深造,更有数百名各民族大学生归乡投身医疗事业。
撰写者:维妮拉·麦麦提,学生工作部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学校“医科石榴籽”工作室主持人,“医科石榴籽”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她立足本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打造“一室一课一团”,共同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曾获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江苏省第一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行动”系列活动主题演讲比赛三等奖。
江苏学生资助宣传大使简介:
董自纬,第四临床医学院2021级眼视光医学专业学生。从县城到大学的校园,资助不仅帮助他克服求学路上的困难,也激励他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作为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董自纬用行动诠释了“厚德、感恩、亲和、奉献”。作为一名受助学生,他成为这一政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将资助的温暖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学生。他也带着这份感恩与使命,投身于公益志愿服务,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撰稿/钟珊;审核/管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