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开始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严防严控疫情传播。在南医,曾获得国家助学金和社会资助的青年学子,与来自各行各业迅速奔赴抗疫一线的志愿者,在防控疫情之际主动请缨。不论是留守在南京还是已返回自己的家乡,他们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词,用青春热血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得知自己第二天要去当志愿者,我激动得都失眠了!”
杨意千是儿科学院2017级的一名学生,在经过严格培训后,她成为了一名社区采样志愿者。
采样现场狭小的房间里,20℃的空调对于身穿防护服的杨意千来说聊胜于无,但专注地工作让她忘却了防护服下的闷热。她会因居民的“谢谢”而满足,会因被夸奖“专业”而雀跃,也会因小朋友声音软软糯糯的感谢而乐开花。
杨意千坚信,我们国家对于疫情的管控已经成熟,只要积极配合工作,疫情就能很快控制住!
“只要人民需要我,我时刻准备着!”
医学影像学院2018级的扎西塔索奔赴南京建邺区兴隆街道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志愿服务。全员第三次核酸检测的工作格外繁忙,扎西塔索负责在小区登记人员信息,统计梳理社区居民核酸检测次数及疫苗接种情况,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打印绿码等。
扎西塔索在这一周的志愿服务里,深刻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辛苦。她认为,作为一名医学生,能在此刻为防疫一线昼夜坚守的战士们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十分有意义的。她感谢学校给她这样一个守护南京的机会,“我爱南京,愿我们同舟共济,同心战疫。”
“我不怕苦不怕累,唯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刘海青是第二临床医学院2020级学生,8月1日,她与来自各地的十余名志愿者共同进入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隔离中心开始了为期15天的抗疫志愿服务。
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南京最大的隔离中心,也是隔离条件最艰苦的。刘海青最开始的任务是登记隔离人员信息,因为工作条件的限制,她只能坐在地板上工作。随后的几天里,她每天都要搬运生活和医疗物资,并将生活物资分发到每个隔离房间。尽管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是刘海青却越干越有劲。
刘海青说,“在本次志愿活动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坚决把人民利益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决心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志愿者们的关怀。”她此刻最大的心愿,便是疫情结束,阴霾散去,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哪怕十分微小,也要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伊斯热皮力·吾斯曼是护理学院2019级学生。暑假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乡政府组织的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志愿者服务队,并在服务队中担任队长一职。
为协助当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伊斯热皮力带领组员在乡里的各个街道站岗,每天要工作五六个小时。当一些老人有不懂的地方时,他耐心引导、细细解释。夏天温度高,他每天甚至要换好多次衣服。虽然很辛苦,但伊斯热皮力一点儿也不敢放松,“防疫不是儿戏,全国上下都是紧张态势,我更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伊斯热皮力用实际行动展示着:抗击疫情其实并不意味着要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每件看似平凡的事情也都值得同学们去参与。
“防疫第一线,我当仁不让!”
葛卫是基础医学院2019级学生,家住江苏省宿迁市的她十分关注南京及各地疫情发展,她深知,“防疫无小事,唯有共担当”,于是在家乡报名了防疫志愿服务。
7月24日起,葛卫开始了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临河镇核酸采样点的志愿服务工作。她穿戴好防护用具,与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们一道为前来采样的居民录入身份信息,并收集样本。
一方小小的志愿服务工作台,一群站在防疫一线的志愿者,好像就成为了一小段长城,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砖。千千万万个抗疫志愿点,前赴后继的抗疫工作者,就组成了防疫的万里长城。
“疫情面前,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有我!”
夏国涵来自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学生,她和小伙伴一起主动报名成为了家乡的防疫志愿者。
一开始,夏国涵被安排的工作是挨家挨户上门统计家庭成员返乡隔离等信息,并且协助填写调查问卷,每日汇总信息。此项工作完成后,又被分配到交通卡点执勤,给来往人员测体温,登记出行信息,协助当地防控工作开展。
疫情当前,每家每户每个人,都不能疏忽。“疫情面前,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有我!”夏国涵用行动践行着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是南京医科大学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中获助学生的代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里,每个人都在为这场抗疫防疫的胜利添砖加瓦。这些参与抗疫、投身防疫的南医学子,担任基层工作的志愿者,更是新时代投身一线的抗疫防疫战士,他们真正做到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