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上午,儿科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党员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薪火”党史学习系列活动。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回溯昨日苦难的历史,是矢志复兴的精神检阅。
早晨8时30分,江东门的钟声总是准时响起。一位母亲抱着自己已经遇难的孩子,仰望天空,那种无声的痛苦仿佛凝固了周围的空气,在控诉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进入序厅,悲凉的安魂曲响起,传来一声声响亮而刺耳的水滴声,12秒的间隔,代表着平均每12秒就有一位同胞遇害。300000这个数字,让人揪心。纪念馆里的档案、图片、视频、实物、场景复原,无一不将曾经硝烟四起、生灵涂炭的南京城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家驻足在一张张真实的记录面前,字字血、声声泪、处处疼、时时痛。日本侵略者射向同胞的每一颗子弹、砍向同胞的每一把刺刀,抢夺的每一处资源、烧毁的每一处瓦片,让人震惊和愤怒,悲哀和窒息,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让更多的人真实地了解这段历史。无论日本政府如何隐瞒、粉饰、信口雌黄,都不能改变铁的事实、铁的历史。
这是一场民族的劫难。不仅是南京的记忆,更是国家的集体记忆。翻阅纪念馆的参观留言册,看到孩子留下的稚嫩的笔记,很是感慨,也更坚定同学们捍卫正义和民族尊严的信念和决心。有人说,2017年郭柯导演的纪录片《二十二》是一次抢救式记录,而纪念馆那两面墙上亮着灯的照片又能亮着几盏…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镌刻的墓志铭,祭奠着他们的亡灵和冤魂。只有揭示真相、正视历史、学习历史,才能真正拥有和平。
图文:王晴
审核:王海涛
孙玉龙